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时尚 >

时装周观察:设计的寻根,文化的苦旅

2016-10-27 00:00

作者:

来源: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7春夏系列的首日发布——北京饭店、751D·PARK、华贸中心,尽洪荒之力,飞沙走石,辗转时空,看足三场秀。“目既往返,心亦吐纳”,看到中国本土服装品牌,自各自基因契合下,孜孜的寻根设计,各自的文化苦旅,殊途同归,享受无法回避的痛并快乐。

  (一)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开场秀,NE·TIGER的“民国人物”华服发布会。

  巧了。前两日读陈丹青与《新周刊》对谈,说到何为“民国范儿”?他徐徐地答:“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规模转换的国家景观。回首前瞻,与传统、与世界,两不隔绝。只可惜民国的整体风范,民国的集体人格,才告确立,才有模样,就中止了,改道了,无可挽回”。

  言语间,他提及民国,有念念不忘的初心回响,有孜孜不落的扼腕惆怅……“唯其短暂,所以可观。”

  概是出于相似情结,以服装为符,“民国”的人物描摹与时装情境,还原映照于这一季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第一场秀,NE·TIGER的高级定制华服发布会上。坦白而言,这并非是一个叫人耳目一新的风格题材,记得女装品牌思凡的2016主题年会,也同样以民国为情境幕布,作“诗、书、礼、乐”之文章——不过,后者的这次年会更侧重于传播本身,而NE·TIGER,则是要将所谓的民国气质与这一季设计作品严丝合缝地勾连起来,如何通过服装设计的言语转换与细部识别,至少自圆其说,嚼出民国的那一味魂魄来,着实是一个不小挑战。

  对民国情境的营造,NE·TIGER可谓良苦用心。细节上,连现场席位,都被规划为以“天津、武汉、南京、北平、上海”五个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入座——我的方位落座于“上海”,落座时刻,心里面倒是浮现出民国奇女子张爱玲的那句话:“上海人,坏。但这坏,终归是有分寸的”。于是想着,这一场秀,目既往返,心亦吐纳。也不至于从头歌功颂德到了尾,说点有分寸的坏话,反倒是一种另类的尊重。

  整场的T台音乐,节奏明快,决然滤除清末的颓然之气,有民国的清新高亢与湍急暗流。辛亥革命的黑白影像渲染,似乎过于刻意了,但也是最直白地给出时代底色的一个套路。琵琶演奏家赵聪和钢琴家刘兴辰的开场演奏很是应景,中华琵琶的莺语流泉与钢琴的悠扬浪漫交织融汇,是印象中的民国,西洋味与古典味并重的一种杂糅气质——随着秀演的镜头逐步推进,舞蹈艺术家武帅的形体表达,报童穿梭于中的叫卖声,三两模特鱼贯而入的自在行走……所有的情境表情都围绕民国而设计,典型的印象界面,有日常之气。

  回到服装本身,这一季的作品发布,有以北洋军阀时期为原型的华丽帅服,形制简便的精致洋装,清末贵族裘皮服饰,以民国上下分身学生装为原型的斜襟衫,以及NE·TIGER主打的华服旗袍。以不同的穿着群体为系列主轴,作品的发布结构相对清晰、完整。

  尽管区分了不同系列,一以贯之的设计调性,也都还是偏雅致雍容。在洋装的设计中,可见中国传统苏绣、勾边刺绣、米珠刺绣的工艺被运用于丝绒、真丝重缎、毛呢等面料。细节上,“兽头门环”纽扣有其方寸乾坤;斜襟衫的颜色则以黑、白、灰、粉为主基调,点缀水蓝、湖绿、朱红,运用面料深浅的叠加效果;华服旗袍则依然重在面料的古典气韵之上,以云锦、重缎及天然丝绸为材,配搭乔其纱、双宫缎、织锦缎、蕾丝等。从作品的完成度来看,NE·TIGER对工艺手法的运用,以及对面料材质的选择性匹配,可谓轻车熟路,可圈可点。

  若打起整体印象分,从妆容到服装本身,应该是对民国气质解读中规中矩的一场秀吧。安全,妥帖,意料之中,但谈不上惊艳——民国的气质是多元的,有它的市井弄堂气,有它的名门望族气,有它的小布尔乔亚气,有它的帮派兵戈气,有它低到尘埃里的烟火气,也有它不可一世的逼人贵气……不管怎样,都有一种元气横冲直撞,不按常规出牌的精神气。略微有点不过瘾的是,看了许多场NE·TIGER的秀,它的审美偏好却似乎已经形成它的的思维定势。而这样的思维定势无非通往两种可能的宿命——一种是,成为一款永流传的经典风格。另一种是,遁入老气横卧了个秋。——总觉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之上,需要更具现代感与时尚张力的转译与嫁接,若能“坏”出更鲜明的时代个性来,“坏”出它合理的,让人欲罢不能的分寸感来,我想,NE·TIGER在华服领域内的文化苦旅,将会行走得更加行云流水,亦会迎来它起承转合的一番新气象。

  (二)

  一样主打华服,再说说龚航宇在751D·PARK中央大厅的这场现代旗袍秀。作为首次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设计师,龚航宇的设计,不谈多么复杂的炫技,没有过分冗余的表达,至少在单纯的感官之美上,她的大部分设计作品,都是叫人舒服的。

  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24节气与四季变换。龚航宇认为,设计参悟生命的方式,就在于将其日常化。而她也表示,不过是借用“旗袍”这个词,最想做的,是要赋予旗袍新的生命,以时装旗袍的形式,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对照秀场,大部分作品,很难说她完全滤除掉了旗袍天生存在的那种仪式感,舞台感依然是浓墨重彩的,但能看出她在细节上对传统旗袍进行解构后再造的精巧心思。比如以微拱肩部处理的旗袍传统上身款,搭配剪裁利落的裤装。前端后长,女式燕尾裙的不对称设计,值得称道的是,有几组面料在印花上的图案运用,黑白、蓝黄、黑绿的油墨气象,衔接过渡的很自然,有不同节气下,中国山水的自然酣畅。

  若说有点小遗憾,模特,真的不够理想。穿旗袍的女人,有时候可以孱弱的伶仃无告,有时候可以风韵得珠圆玉润。骨感与肉感,倒非区隔旗袍媒介的唯一要素。但含而不露的职业眼神与极尽婀娜的腰线,却是模特万变不离其中的必备。

  (三)

  晚九点,华贸中心,“生而例外”·例外品牌二十周年发布秀。马不停蹄地从751D·PARK起身,宁采臣飞一样的节奏。晚八点四十,已有朋友远程寻呼:人多,速来,爆场。秀场内外,已是人头攒动。

  好在赶上全程收尾,不经意瞥见,身边就站着例外的老总毛继鸿,早上在丽斯卡尔丹顿酒店,和他有过四十分钟的单独对话,待他慢热地进入交流状态,最终如水银泻地般汩汩而出,谈到尽兴之处,戛然不能止。——坦白说,他并不是一个善于将思想和情感精准“文本化”的人,言语略带发散。但,并不妨碍他偶尔迸发金句。比如:“商业是被理性主义者定义的现实,做生意,也可以是很浪漫的”——“我希望例外的设计,是对骨骼、肌肤,乃至呼吸之上赋予的创造力。例外对处于年龄变化中的消费者,希望是,亦步亦趋的流动附着。”

  边看秀,边也在暗自印证——毛继鸿与例外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对图像性视觉思维的把控能力。这对服装,这种以视觉设计为第一要务的媒介载体而言,非常讨巧而且必要——发布秀结束,朋友圈看客们自摄的例外大片开始刷屏,光影、角度、眼神,孤独、本原、自由……无一不“例外”,众生皆成哲学家。而一场有内容的发布会,它最重要的功用就在于,能够盛产立体、多维的想象空间,为公众所玩味,所解读。

  顺便说下,此次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秀场,将地处大望路,国际一线大牌林立的华茂中心作为崭新驿站,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时装是关于情境的艺术,这个情境,有关乎秀场内的情境,也有关乎秀场外的情境。情境有了,自然带感。时装不是正襟危坐的酒店驻客,它的本质是对氛围的融入与体验。而向高大上热点商圈的渗透融入,可见中国国际时装周将行业价值延伸为商业价值的一番决心。

  例外的秀场是带感的。没有白炽的灼灼的光,幽暗的氛围适合追光的锁定,模特们在平地上行走,少舞台感,反倒成醒目主角。主秀场视觉画面设计融入“衣”的服装面料肌理和例外经典手绣工艺,折叠的痕迹交织延绵,象征二十年时代思潮汇聚,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连接。而侧面的墙上投射出二十年来的一些典型的社会影像,有如记忆钥匙——中国服装品牌何者不为时代所裹挟,又为时代之造物者?彼时有同频共振的小小感动。

  再论服装本身。毛继鸿说自己一直对宋文化情有独钟,那种自然闲逸,那种天人合一,见众生天地,情不知所起。而2017春夏秀场上,例外的男装和女装,足见它笃定、温暖,与天地共开合的朴素古意,论女装,有行云的白,有炽烈的红,有碧玺一样的绿,有岩石一样的黄,有墨胆一样的黑,无过于日常的乏味,少云山雾罩的概念,有鲜活的自由气象。论男装,则重在“型”的无拘束与洒脱感,偶见的背带,连襟盘扣,悬垂感长风衣,有辛苦劳作与温柔堕逸的交错,分寸感很妥帖。

  整场秀间或配上中国新生代小提琴家高参现场演奏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好听,放松——我以为最好听的是让人每个毛孔都能够清透呼吸的音乐,不逼仄,少胁迫,温良敦厚。之前曾向毛继鸿发问,疑惑简雅古意与偏西洋风味的小提琴融合起来,会否有气场相斥,现在不会担心。

  (四)

  纵观三场秀,都还是用力的,不见敷衍,有其态度。比较遗憾的是,时间关系,一天四场,奔走不及,错过了U/TI发布会。但一个共同的感悟是:对于中国本土服装品牌而言,文化的寻根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碎片拼贴, 对文化的探寻从来不是游览观光,而是一此身心俱疲的“苦旅”。与此同时,设计的东西也是见仁见智,能从广大天地与厚重文化中各取所需,描摹用心,匠心再造,就是“得到”。

  而作为时装,孜孜不倦的观者与使用者,能遇见一场认真的秀,而非语焉不详的云山雾罩,也就是“得到”。也祝福未来几天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能够看到更多认真,有态度的秀。(作者为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流行趋势部副主任、《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展望》副主编)(A03)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