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配套资源 > 设备与信息化 >

工业4.0的核心是整合

2015-12-18 00:00

作者:

来源:

 

    前一阵,一位企业的高层谈到“ 工业4.0”带来的痛楚——随着年初国家提倡“互联网+”,特别是四月底制定了“ 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各行各业开始大规模地倡导、投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他所在的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工业4.0”的路径,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智慧工厂这些时髦的词汇开始充斥在日常的会议以及生产运营过程中。然而,近期焦头烂额的事情发生了,机器人、3D打印尚未成功,原有的作业流程和产品质量又出了问题,供应不及时、流程质量出现波动、客户抱怨、员工怨声载道等等现象接踵而至,弄得整个高层管理就像一个救火队员,顾此失彼。

  闻及此言,感觉这便是对“4.0”理解的偏差。“4.0”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智能工厂等技术性的手段,或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标签贴到所有的产业上,而是透过这些新兴技术和方式的运用,形成“产业供应链+”,亦即我们所说的产业智慧供应链。具体讲,智慧供应链对各个产业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全方位的。

  首先从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的视角看。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然而能耗较大,比如2014年我国GDP实现了10.4万亿美元,大约占世界总量的12%,然而我国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是世界的很多倍,其中钢材是5.6倍、铜是4.8倍、铝是4.9倍,对环境的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此外产业链竞争力不足,高技术、附加值不高等都是目前生产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正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得如何提升产业供应链竞争力成为了生产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而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产业的变革和影响应当反映在三个方面:形成信息数据嵌入式的全周期技术或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形成自组织的产业生产过程和生态化、拓展的产业服务化网络。

  以上三点的实现对于工业制造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提高了产业制造过程中的效率,即供应链采购、技术管理、生产、分销等活动绩效,而且扩展了产业供应链的长度(即供应链全周期信息数据管理和能量消耗管理)、宽度(即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从原有的供需双边关系向多边的网络化价值集成关系转变),以及深度(即以核心技术为基点的生产服务化过程)。

  除了生产制造领域之外,智慧供应链同样发生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流通领域的“4.0”。传统的商业流通领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诸如媒介渠道复杂且不融合,流通渠道相对冗长、混乱,物流成本高企,近些年我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在18%左右徘徊,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此外,经营活动对应市场的变化相对迟缓等等,这些都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而互联网和物联网却为改变这一状态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云端化的“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扩大,其商业化应用就是社会化商业新生态,即由社会化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组成的社交网络,云平台+三屏(手机、电脑、电视)合一+SoLoMo(社交-位置-移动)组成的新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催生了商业智慧供应链的形成:跨媒体、多要素的无缝整合平台;C2B新商业模式确立,极大地扁平化了经营渠道和参与者;营销/价值智能化。商业流通领域的4.0在于通过现代新型技术的运用,来改变商业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和要素,实现营销服务、沟通和物流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化和高效率化,真正形成并确立服务为主导的经营,即学术界提出的SDL(Service Dominated Logic)。(A12)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