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才与院校 > 人力资源 >

服装设计师如何谋求突破?

2015-12-30 00:00

作者:

来源:

 

    如今的双十一,越来越像是数据的狂欢。今年双十一期间,天猫交易额突破912亿元。在占据重要比重的服饰类商家销售排行榜中,包括优衣库、Gap、杰克琼斯、太平鸟、森马、海澜之家等在内的国内外品牌,纷纷以破亿的成绩位列榜单。

  然而,当这场喧嚣落幕,更多留下的是深深的迷茫。

  如果说,十年前淘宝的出现,在一夜之间打破了购物的壁垒,那么在今天,中国的服装行业在终端销售渠道上,已与互联网形成紧密的连接。也就是说,平台的寻找与选择,早已不再是难题。

  但事实上,淘宝也好天猫也罢,对于服装品牌的塑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支持。所有人都在拼低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似乎走上一条不归路。

  中国的设计师们是困惑的。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往往需要漫长的煎熬过程。但除此之外,如今的他们更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ZARA、H&M之类的快时尚品牌,而另一方面,终端销售渠道的泛滥,同样也在无形之中制造了一种困局。

  在互联网尚未出现的年代,市场对品牌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时间。Fendi于1918年由创始人阿黛尔·卡珊格兰(Adele Casagrande)建立,当时也不过是一家门面极小的皮革毛皮商店。Celine同样如此,1945年由女设计师赛琳·薇琵娜(Celine Vipiana)在巴黎开设第一间店铺,以售卖高级男童皮鞋起家。

  但相较这些老品牌,类似Tory Burch这样从2004年创立,仅仅花了不到10年时间即收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年轻品牌,正极大地缩短了走红的时间。而2000年之后,正是全球互联网迈入稳定增长的时期。

  开设线下店铺,竞争对手可能就是周边几条街的同行们。但是,一旦在互联网渠道上铺货,竞争对手是全中国的同行们。

  而在竞争之海的另一边,跨境电商正火速崛起,顺丰海淘、网易考拉、小红书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抢占用户的高潮。

  市场变化如同疾风骤雨。从消费层面来看,中国的消费者从未像今天这般喜新厌旧,服装对他们来说早已摆脱单纯的穿着需求,上升至彰显个性的更高层次。为了体现这种个性,他们希望比自己的同龄人更快地穿上新款服饰,成为潮流的引领者。

  所以,对现今的中国服装企业与设计师们来说,如何找到一条道路突出重围,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变革自己的工作模式与生产链,恐怕迫在眉睫。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经验,已经有很多大型服装企业开始着手自谋出路,借鉴Zara、Gap们的模式,努力建立自己的柔性供应链。

  作为互联网上起家的品牌,韩都衣舍多款少量、快速翻单和灵活的特点,令其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其创始人赵迎光表示,经过长期柔性供应链的积累,韩都衣舍每年开发3万款产品,每天90-100款,超过Zara历史开发记录每年22000款的数量,成为全球第一。在双十一期间,韩都衣舍亦通过自主研发的系统,为后续翻单提供支持,保证合作工厂在第一时间接到订单开始生产。

  但是,这样完善的柔性供应链,恐怕是那些成长型或者中小型企业所很难拥有的。

  独立设计师李露萌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13年。早些年她曾在服装企业担任设计师工作,今年初的时候则独立出来,专心打理自己的品牌与工作室。从设计、找面料、制版、做样衣,到找工厂、做营销……等等一系列过程,全部自己亲力亲为。而在任何一件衣服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中,面料采购永远是第一步。

  设计师们寻找面料的过程总是费时费力的。面料工厂一般都有起订量要求,所以设计师们更青睐于到市场上去寻找面料,或者通过采购人员去找。这基本上还是一种原始的 “靠腿跑”的方法,效率低、成本高都是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的优势就在于反应速度很快。如果说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各种不同特色的面料做一个整合汇集起来,让我们接触到,相信也会有所帮助。” 李露萌说。

  在现今各种成本高企的现状下,设计师们确实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低成本地去和各方连接。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可以投入到设计上。毕竟对于感性的设计师们来说,往往需要更加专注,精力的分散未必是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方和设计师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市场变化在销量数据上的反映。曼茵服饰创始人方建华认为,线下的传统品牌越来越难做,而线上的发展也正逐步进入一个稳定时期。服装品牌要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围绕着消费者。

  方建华是做外贸出身,8年前,成为第一批入驻天猫的零售服饰品牌。曼茵从一开始就没有走传统服饰品牌的路子,其首单量都不会太大,保持在500件至5000件不等,与那些动辄就几万几十万件下单的品牌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多次的翻单,再通过我们的销售来决定我们翻单的数据。完全由消费者端决定我们的单量和翻单的次数。”方建华说。

  但是,相较于大品牌背后有柔性供应链支持,很多受制于资金、又单打独斗的设计师在后期补货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面料商面料用完的情况。

  独立设计师王婷是名资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酷爱跑步。2014年3月,她推出自己的个人系列exciTING DESIGN,主打户外功能性服饰,在体现科技性、实用性的同时,也更加个性化与时尚化。目前她正与多方平台合作,测试市场反馈。

  “确实会遇到补单的问题,这也是我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算是比较新的品牌,供货量本身就少,而面料商一般都只有少量现货,要补单的话很可能就没法补。”王婷说。

  即便是能找到匹配的面料,但由于起订量较少,打样成本就会非常昂贵,这对于设计师来说很难承受。

  另一方面,为了快速消化库存,减轻压力,面料商往往不愿囤货,后续哪怕继续订货,其生产周期也无法满足快速反应的要求。

  互联网在本质上正可以解决这样资源不匹配的问题,将社会闲散资源进一步聚拢起来。在国外,已经有不少创新型互联网工具出现,试图帮助设计师们提高生产效率。比如Design Archive,定位是“面料设计的在线图书馆”,可供设计师们上传、存储、发布自己的面料设计图样,同时提供成千上万种面料样本可搜索,并可模拟真实的布样效果,为设计师找布提供灵感。而在国内,则有优料宝等移动端找布app,也在尝试把设计师与面料供应商直接连接起来。

  优料宝创始人陆平一表示,其母公司经过11年的发展,已掌握了国内近95%的服装企业和设计师用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为他们服务,让那些还处于上升期的设计师们都可以在这样公开的平台上更方便地找到面料,具备与大品牌相抗衡的能力。

  但是,这样的平台同样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供应商适应并配合。因为在思维上,国内的一些面料商们还没有完全跟上市场的步伐。

  独立设计师张娜拥有自己的品牌FAKE NATOO,致力于为独立又有趣的女性提供设计与服装。在面料方面,国内和国外的面料商,她都有所接触。在她的感受里,国外面料商的配合度相对来说更高一些。

  “之前我和日本的面料商合作过,配合比较好,在日本,这种小型面料工坊也会非常多。一方面,这可能和中国加工密集型的产业形式有关,大家还不太习惯这样的形式,另一方面,他们的想法还比较传统,比较倾向量,觉得订单量越大越好,可能对于创意这件事情并不是特别重视。”张娜说。

  不过张娜也表示,国内已经有不少面料商开始意识到,其实创意和材料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只是去做生产面料这一件事情。

  如何更快速地接触到那些具备研发能力与敏锐反应的面料商,并与之展开合作,可能是包括王婷在内的众多设计师们的迫切需求。

  “因为面料涉及到一个研发成本的问题。我很希望说,可以有一些面料供应商支持我们的开发。而面料商他们其实也需要设计师去引导和帮助他们,做出更能体现他们面料特性的服装。这其实是一种双向需求。”王婷说。

  王婷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功能面料的供应商,但他们在研发方向上还处于相对保守的一个状态。目前,面料商们的普遍做法是回收设计师已经做好的成衣产品,但是却缺乏一个应用设计师的角色,可以将面料商自己的面料做成成品进行展示,推向市场。而像优料宝之类的B2B平台,则可以推动双方的直接交流,加强协作与沟通。

  放眼当下,一款惊叹世人的服装,极有可能是全球面料技术的集大成展示。这背后,是设计师与面料供应商高效协作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在时尚界并不罕见。早在上世纪20年代,香奈儿女士就开始与斜纹软呢面料的发明者威廉·林顿(William Linton)合作。直到今天,斜纹软呢早已成为Chanel的经典元素之一。去年,Chanel旗下的高级定制刺绣工坊Maison Lesage甚至还收购了粗花呢制作工坊A.C.T.3。双方十多年来一直在特殊组合的粗花呢面料开发上进行深度设计与合作。

  说到底,中国的服装行业,同样需要设计师与面料供应商紧密结合,携手共进。在王菲的歌曲《传奇》里,第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那么,在紧密合作之前,设计师和面料商如何打破信息不对称,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在茫茫人海中做到 “多看一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A12)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