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时尚业的“抄袭”纠纷,究竟谁说了算?

2019-08-26 09:16

作者:顾静

来源:菲比学荟

2.jpg

  时尚行业的“抄袭”纠纷由来已久。

  看似这是一个以创意为驱动的产业,实质上因全球统一的流行趋势,固定的品类和外型限制等条件,服饰的创意最难定义,市场上经常会在不同商业品牌下看到雷同款。行业同仁们大都心照不宣,自然把这些相似的款式归于“爆款”。

  随着国内独立设计师群体出现,知识产权意识在时尚界逐步增强,近年来相关的“抄袭”新闻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而近日圈内的一起“抄袭”纠纷更是掀起民众的激烈争议,双方已对簿公堂。

  这个事件发生在作者自己身上。曾在一个知名的定制鞋履品牌定制高跟鞋。品牌的服务可以说是无可挑剔,舒适的环境,一目了然的流程,丰富的皮样和款式的选择,精细到1/4码的尺寸,都享受到真正的VIP服务,对最后鞋子的方案也爱不释手。

  然而,就在确认订单的时刻,定制顾问突然说了一句:您要不要把鞋底换成红色?当时心里一顿,然后很严肃地对她说:不要,我不想让人家误会我在穿Christian Louboutin。虽然内心理解对方的“好意”,但对品牌的印象一下子打了折扣。

  所以,消费者对“抄袭”的裁定标准是什么?是品牌特有的身份标识(Brand Identity):logo,图案,风格,价值观......。当品牌的身份有鲜明的特点,并受到粉丝乃至大众的认同,自会得到市场的维护,无论是否有法律的背书。

  例如小CK,这几年在年轻人群中火得不行,店铺里经常像自由市场一样热闹。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认知非常明确:小CK,宇宙大牌潮流落在民间的孪生姐妹,乍看之下像大牌,但又有自己独门亮点,关键价格还很美好。小CK一直借鉴国际大牌的设计元素,但最终产品一定以自己的品牌形象亮相市场,高性价比获得一片叫好。

  而没有明确的品牌身份,品牌哪怕有一定的市场美誉度,关键时刻消费者也无法表明立场来支持。如果要做成“国际大牌”,消费者对品牌身份更有严格的认同要求,CELINE的突然转型遭到全球粉丝的吐槽,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最新的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的市场成长已进入统一时代,中国的消费市场不再晚于西方,中国的主力消费群的眼界已趋于全球化,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更加专业。这是一件好事。在市场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想要突围,品牌必须积极探索,聚焦在自身的品牌身份建设上,而产品是展现品牌价值的成果。产品每季都会变,唯有品牌价值是永恒。

  服饰品牌的竞争不是短时对抗赛,而是长期竞技赛!竞争的关键即是“品牌力”。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菲比学荟与交大海外学院战略合作,特为中国时尚产业定制了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品牌战略系列课程来一起交流学习。希望在国内不再看到为了产品“抄袭”而纠缠不清,而是一个个独立创新有个性的中国服饰品牌屹立在全球的市场上!

分享到:


相关新闻